通天阁小说 > 历史小说 >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> 第7章 第一次上朝
  朱雄英被老朱给了个工作户部尚书,那么户部是做什么的。

  一般来说户部掌管田赋、关税、厘金、公债、货币及银行等,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,六部之一,长官为户部尚书,曾称地官、大司徒、计相、大司农等。

  可以说朱元璋把户部尚书这个职位给了朱雄英是有很大魄力的,虽然说朱雄英在算术一道上很强,但是官场上总有些勾心斗角,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因此他把沈立本降为副手,但是职权仍在,朱雄英的任务就是看看户部的账本有没有问题,有没有人贪污啊之类的。

  对于朱雄英来说有现代人的见识和知识,还是个理科生的他。核对计算账本这种事是个小问题,但是谁能想到账本有那么多,基本上一个。

  户部可是朝廷的钱袋子,每年都有收入,也有支出。

  光是核算各个地方报上来田赋就是一个大工程,老朱立国不久,赋税上交的都是粮食,古代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交通速度了。

  要知道老朱的洪武朝时的首都在南京,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。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,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,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。

  洪武朝要是对不上就要打回重报,江浙地区尚好,而云贵、两广、晋陕、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,往来路途遥远,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,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。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,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。

  终于到了第二天,朱雄英开始了他第一次上朝。

  当然他爹朱标也知道他今天要上朝,早早的在等他了。

  (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,皇室子女也不例外,朱雄英平时戴着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,名曰“爪拉帽”,这是用玄色纻丝制作,可以说是皇室专用。

  皇太子陪祀天地、宗庙,正旦、冬至、圣节、朝会以及从祭社稷、受册、加元服、纳妃时穿冕服,用衮冕九章。)

  只见从太子府中走出了两道身影,都穿着冕服,不同的是一高一矮,一个戴着爪拉帽,一个戴着。

  为什么说朱标是个仁义之君呢,太子府离皇宫不是很远,老朱一般6点就开会,按理说太子五点起来都可以,但是朱标一般3点半就起来了,原因是什么呢,就是让那些小官蹭灯。

  一般来说需要上朝的大臣,大多是住在京城,也有外省的官员,进京面圣,也都会住在皇宫附近,但这个附近,范围就有点大。

  为了保证不迟到,官员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早点起床,明清时期,京城的范围不像如今这么大,集中的居住地,大多在如今的二环以内,但别感觉没多远,古代可是没什么交通工具,全靠步行,因此,大臣们一般都需要在两三点就起床。

  起床后整理仪容,穿戴朝服,一切妥当后,就要出发上朝了。

  如果天气晴朗还好说,紧步快走,一般都不会迟到,但若是遇到雨雪天气,那就非常麻烦,就需要起的更早一点,毕竟从二环边上走到皇宫,也是有一段距离的。

  当然,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步行,像一品二品的大员,就可以在皇帝的赏赐下,骑马或者坐轿,但无论是骑马坐轿,还是步行,都必须准点到达,如果迟到,是要受到处罚的。

  到了宫门之后,就必须步行走到朝殿了,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,天黑看不清路。

  古代的人一般都有夜盲症,所以走夜路很危险。

  明朝前中期,紫禁城内皆设有路灯,以方便官员们入朝时看路,而到了魏忠贤时代,出于个人原因,将所有路灯全部废除,清朝入关后,沿袭了这种制度,理由是消除火灾隐患。

  不管是什么原因,反正百官在上朝时,差不多就是摸黑进去的,由此也造成了相撞或者“追尾”的情况,甚至还有人因为没有路灯照明,在雨夜上朝,路滑失足跌入御河中溺死的事件。

  “戊夜趋朝,皆暗行而入,相遇非审视不辨”。

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清朝时期,对此进行了相应调整,亲王、军机大臣等大员,就有专人打灯进行引导,另外还有如各省进京汇报工作的大吏,也会有特许给灯,以方便这些人进入大殿。

  但毕竟这些人还是少数,大部分的“上班族”,还是没有灯光的,而一些脑子灵活的官员,就想到了“蹭灯”这个方法。

  具体的做法就是,早早的在东华门候着,只要看到远处有灯光来,就知道是有大员到来,马上就蜂拥而上,亦步亦趋,跟着这灯光进入大殿。

  当然,不是所有人都能蹭上的,也不可能都围上去,没赶上的,就只能等下一趟,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上班族赶早上的公交车一样。

  因此朱标一般都是早点出发,太子的仪仗可是规模很大的,挤一挤还是可以带大部分人进去的。

  (费尽千辛万苦,终于到了大殿了,可不可以松口气?不成,还的寻思站在哪里,这站位也是有讲究的,一不小心站错了,那就麻烦了。

  现代社会,如果某单位要组织一场会议,一般会将参会者的“名牌”,放在相应位置上,这样大家就一目了然,知道自己位置是在哪里,而在古代就没有这种简洁的办法。

  在明朝洪武、永乐年间,上朝后的朝班的站序,一般依照功勋大小而定,开国功臣站的靠前,以此类推,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,由于文官势力的逐渐崛起,朝班的站序,则是以朝堂势力强弱而定。

  而到了明朝后期,朝班已经形成“次序参错,班行混淆”的情况,朝班次序从整齐有序到班行混乱的变化,也从侧面,展现出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变化。

  因为朝班站序混乱,明朝正德年间,还发生过一件数百人被下狱的事件,一日散朝后,待到众官员退去,太监在御道上发现一卷没有署名的文薄,但因为站序混乱,不知道谁丢的,查来查去,也没查出个所以然,最终只得将近三百位官员下狱。通天阁小说

  站定之后,就是上朝的时间,这个时候,就会有监察御史在一旁用小本本记录,哪一位官员仪容不整或者交头接耳,反正就是只要你不合乎朝仪,就给你划上一道,待到朝会结束之前,例行通告,并当场处罚。

  这里比较值得一说的,就是古代官员上朝时的仪态,宋朝之前,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,一般均为坐着,而自宋朝赵匡胤开始,就改坐为站,从此就成了惯例,而到了元朝,直接变成跪下,这种风气,在明清时期最为明显,无论是多大的品级,奏事就必须跪着说话,包括宣读圣旨时,也要跪着听宣,这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?

  朝会进行的时间,一般都会在辰时结束,也就是在九点之前,也有因为议事内容较多,从而拖堂的,一般这个时候,都会让主要官员留下,其他官员可先行退朝。

  至此,整个上朝的过程就算结束了,参加朝会,是每一个在京官员每天的第一要务,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无故缺席、迟到或者早退等现象,虽然朝代更替,但对于这种违纪现象,均有相应的惩罚。比如唐玄宗时,就规定“无故不朝参者,夺一月俸禄”。在明朝时,即使是出了几个多年不上朝的皇帝,大臣们依旧还是按部就班。

  由于一大早就着急忙慌的赶着上朝,又在黑暗和寒冷中站了这么久,大部分人在三朝后,都已经是饥肠辘辘,这个时候,朝廷就会十分“贴心”的为朝臣们准备膳食,名曰“退食自公”。

  当然,这顿饭是皇上请客,大臣们是不用掏银子的。

  吃完饭后,基本上就是中午了,这个时候,就直接进入工作时间,需要坐班的官员,回到自己的任上,不需要坐班的,则出宫回家。

  从秦汉到明清,古代的公务员一天的工作时间,大抵在十个小时,这包括中午的休息时间,一般都是从早上五六点钟,到下午的三点左右,也就是说,即便是散了朝,一些有实职的官员,还要接着进行工作,直至下班。

  那么有没有机会浑水摸鱼呢?至少在清朝初期没有这样的机会的,在清朝初期,皇帝对于官员的考勤抓的极严,不仅仅是上班,包括下班,也安排太监对京城各机关的值班官员进行监督,逐日登记下班时间。

  如果某部门有特派事务需要早退,必须将早退的缘由告知管门太监,随时登记,以备查核。

  但这种严格的考勤纪律,到了晚清时期,基本上就相当于摆设了,大多数官员,均人浮于事,每日只不过是“同点卯应名一般,来了就走”。

  清朝对于官员考勤上由紧到松的现象,在历朝历代均有体现,大体上都是在开国初期,官员们无论是积极性还是主动性,都十分的踊跃,同时朝廷对于朝会、坐班等官员上班纪律,管控力度和处罚力度都相对严一些,但到了王朝的中后期,就逐渐的在这方面减弱,因此,在官员考勤上的力度减弱,也能从侧面体现中央对于官僚集团的日益放松,同样,也能看出这个朝代的盛衰变迁。)

  朱雄英其实不理解自家老爹离皇宫那么近,却起这么早,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。

  当他和他爹坐在仪鸾上看到皇城门口聚集了很多官员,刚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的老爹势力大,都是在等自己老爹的,毕竟这群人看到太子的仪鸾都围上了拜见。

  但是当他走近一看,没一个自己认识的。

  朱雄英这些年也经常在皇宫里遇见大臣,因为老朱贼喜欢带大臣去看自己的大孙,也就是他,而眼前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,说明眼前的这些人都在四品以下,或者说都是些小官,没什么大用。

  那老爹这是在干吗?当他走进皇城他就明白了,从皇城到大殿最起码几公里吧,这么远的距离一点灯光也没有,老朱也太抠了吧。

  “父亲,您每天起的这么早就是为了让他们蹭灯?”朱雄英有点不解,但是还是很钦佩自己老爹,等老爹上位了,自己才不会这么干,早上是要睡觉的。不过,这官员的作息时间得改改了,容易过劳死,难怪古代人死的早。

  老朱是真厉害,起得早,睡得晚,还能活到70岁,简直离谱。

  不行这政治制度也得改改,老年人要多休息。

  在朱雄英看来当皇帝抓住几项权利就好了,军队,财权,人事任免权,一票否决权就ok了。

  朱标摸了摸自己儿子的头,问道:“你今天上朝有什么事?”

  “没什么,就想问户部官员几个问题,要知道儿子虽然是户部尚书,但是还没见过自己手下的人呢,有几个事情是在不理解。”

  “行吧,你自己注意点。”对于自己的儿子朱标表示自己有点看不懂,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好事,虽然不知道,他想干什么,朱标却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。

  很快到了奉天殿大殿此时已经快5点半了,朱标带着朱雄英到了最前方站立,在他的身后是徐达,汤和,蓝玉等等,此时的站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的,左边前面的基本都是淮西勋贵,右面是六部官员等人。

  朱雄英的官职是户部尚书,按道理是要和六部的人站在一块。

  但是他是皇太孙,朱标怎么可能让他过去,直接让他站在自己身边。

  不一会,老朱到了,坐在了龙椅上,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大孙。

  “去,给标儿和雄英搬个凳子来。”老朱对身边人吩咐道。

  下面的文臣武将一听,琢磨过味了,老朱对朱雄英可是真喜欢啊,太子以前上朝怎么没这待遇,也是朱雄英可是有长生祠的人。

  “毛襄,胡惟庸一事查的怎么样了?”

  “启奏陛下,陆仲亨,费聚参与其中,其他正在查。”

  “好啊,勋贵也有参与,毛襄,你继续查,给朕查个水落石出。”

  “是,陛下。”

  老朱很生气,殿上所有人都跪了下来。

  山呼,陛下息怒,就在此时,一个身影站了出来。

  “皇爷爷,我可以问他们几句话吗?”

  老朱定眼一看,是自己的大孙,你问吧,老朱控制自己平静的说着。

  “各位户部属官,我是朱雄英,户部尚书,问你们几个问题,或者说只有一个问题,今年的税粮一共是2000万石,各位居功甚伟,但是我查了云贵、两广、晋陕、四川的历年账本,发现了一个问题,每年都是其报上来的四分之三,年年都会消耗四分之一在路上吗?”

  老朱听了这个问题,再看看底下人的脸色,就知道这其中有猫腻。

  朱雄英还在说:“我曾经在书上看,前朝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。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,本朝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。想必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吧。有人可以解答我的问题吗?”

  大殿之上,一片死寂,有人甚至都快尿出来了。

  坏了坏了,今天出门没看黄历没写遗书,今天怕是要凉凉。

  “好啊,要不是大孙问出来,朕还被你们蒙在鼓里,说,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。”

  “陛下恕罪,本朝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。洪武朝要是对不上就要打回重报,江浙地区尚好,而云贵、两广、晋陕、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,往来路途遥远,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,因此.....”

  (1385年全国的税粮一共2089万石,1393年为3297万石,此后明朝前期都维持在3000万石左右。)

  (小知识:户部的职能相当于如今的民政部和财政部,因为户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国家的一切财政事务,就连皇上办事花钱都要经过户部的手在支取银票。

  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,汉成帝置尚书五人,其三曰民曹,主吏人上书事。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,当工官之任。三国魏置左民尚书,掌财政。晋初省之,太康中又置。惠帝时有右民尚书。东晋及宋、齐并置左民尚书,梁、陈并置左户尚书,并掌户籍,兼知工官之事。后魏、北齐有度支尚书,亦左民、左户之任。后周依《周官》,置地官府大司徒卿。隋初称度支部,开皇三年改为民部。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,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,龙朔二年改为司元,咸亨元年复为户部。光宅元年改为地官,神龙元年复故。后历代沿称。

 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,正三品;侍郎二人,正四品下。掌天下土地、人民、钱谷之政、贡赋之差。其属有四:一曰户部,二曰度支,三曰金部,四曰仓部。户部巡官二人,主事四人;度支主事二人;金部主事三人;仓部主事三人。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,度支曰司度,金部曰司珍,仓部曰司庾。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,仓部曰司储。

 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、田地、户籍、赋税、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。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。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,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,职责多有交叉。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、田地、户籍、赋税、俸饷、财政等事宜,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14个清吏司,并设有八旗俸饷处、现审处、饭银处、捐纳处、内仓等机构,办理八旗俸饷、捐输等事。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、北档房、司务厅、督摧所、当月处、监印处分别管理。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;掌库藏的户部三库;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。

  光绪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,清政府宣布“仿行宪政”,进行官制改革,将户部改为度支部,并将财政部并入。户部遂废。

 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、赋税、户籍、军需、俸禄、粮饷、财政收支的大臣,明代为正二品,清代为从一品。

  其职由《周礼》地官司徒演变而来。汉朝置尚书郎4人,其一人主财帛委输。魏文帝时,置度支尚书寺,专掌军国支计。到隋朝改为民部。唐改称户部尚书。显庆元年(公元656年)改户部为度支;龙朔二年(公元662年)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;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,复为户部尚书。宋、元、明、清沿而未改。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、赋役方面的政令。侍郎掌稽核版籍、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。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,招抚安置流民,以鱼鳞图册、黄册为根据,抑制豪民兼并;以限田裁异端之民;以树艺课农官;以草地养马放牧;以电种召佃尽地利;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赦免;根据各省收支情况,调剂余缺;差役的减轻免复;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,对有功人的赏赐;权量市场,评估物价;征收山泽坡池、关市、坑冶之税;赡军输,督漕运,赡及转输屯种,开中以实边,和百官俸禄支给;定期编造户口册籍,调整户等,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;对隐匿户口,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、纠正。明王铎《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》:“寻,推公(袁可立)南户部尚书,因勒俾致仕。”)

  晶晶走到唐三身边,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,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。

  唐三双眼微眯,身体缓缓飘浮而起,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。他深吸口气,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。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,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。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。

  额头上,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,在这一刻,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。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,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,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。

 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,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,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。唐三瞬间目光如电,向空中凝望。

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  顿时,”轰”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,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,直冲云霄。

 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,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,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,所有的气运,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。

 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
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,摇身一晃,已经现出原形,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,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,九尾横空,遮天蔽日。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,稳定着位面。

 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,否则的话,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。

  祖庭,天狐圣山。

 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,不仅如此,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,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,朝着内部涌入。

  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,瞬间冲向高空。

  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。而下一瞬,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。

  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,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,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,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。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。

网站即将关闭,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

为您提供大神狐逍遥的大明之明武帝实录最快更新

第7章 第一次上朝免费阅读.https://www.sttgxc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