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大道废弃了,天下已成为一家私有,天下人都只为自己的家庭,都只亲近自己的亲人,只爱护自己的子女,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,气力唯恐出在自己的身上。
天子诸侯等把父子相承、兄弟相传作为礼制;在城墙外面还要挖上护城河,作为防御措施;把礼义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,用来规范君臣关系,使父子关系亲密、兄弟和睦、夫妻和谐;用礼义建立起各种制度,用来划分耕地和户籍,用来推崇勇敢聪明的人,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。
因此,各种心机智巧开始盛行,战乱也由此兴起。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周公,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,他们没有一个不是谨慎遵循礼义的,以礼来治理天下……这种社会形态,称为“小康”。
孔子所向往的“大同”社会,其实相当于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社会状态;“小康”社会,则是儒家所推崇的王道治世的社会状态。从大同到小康,孔子论述了道家治世到儒家治世的转变,即外儒内道的形成过程。
道家治国,没有术、器,只有道,一切大道无形;儒家治国,则主要依赖礼乐之术。那是不是说在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治时期没有礼乐?还不是这样的,据记载,在三皇时期早就有了礼乐,但那时根本不是用来治国的,而只是治国过程中的副产品。
打个比方,一个幼儿园小孩,他会认真的掰着手指头来做算术题,对他来说,只有借助这些方法才能做得出算术题。而对一个数学教授来说,他绝不会幼稚的掰着手指头去做算术题,而是心中有数,脱口而出。
这不是说数学教授不懂怎么掰手指头,而是他压根儿就用不上,若强加给他反而变得幼稚可笑。道家无为而治的时期,不需要借助任何术器,也是这个道理。
在大道施行的时代,人们都在道中自然率性而为,一言一行都出自道中,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。礼则是围绕着道义这核心层面,在其外围所生出来的术,是将道对应到表层的具体行为与要求,然后进行模式化后的结果。
也可以说,道是直接针对人心的心法;礼则是人类外在的一种行为准则。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思想是紧密相关的,从根本上来说,是人心决定着人的外在行为表现,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,受内在所控制。
所以在大道施行的时期,百姓都位于道中,心灵都同化于大道,纯真无邪,一言一行都发自于内心,出自于大道,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后来人类社会堕落了,心灵被后天的私心欲望等所污染,偏离了大道。
人类内在偏离了大道,外在言行表现也就相应偏了原本道中的和谐完美状态。这时,天下美好幸福的状态便被打破,各类战争、灾祸开始出现。为了解决人心偏离大道后出现的各种外在问题,于是礼便开始兴起,用来规范、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与处事方式。通天阁小说
礼,参照人类在道中应有的外在行为与行事标准为准则,将这些外在行为与处事标准进行模式化、规范化,从而形成各种礼仪制度。礼的核心是背后隐含的道,这是礼的灵魂。
周朝时,已制定了非常完备的礼义制度,并划分为五礼,分别是:吉礼(各种祭祀之礼的总称,如祭祀天地神灵、日月星辰、山川河岳、祖先社稷等)、凶礼(各种伤亡灾祸之礼的总称,包括丧葬礼、荒礼、吊礼、恤礼、襘礼等)、军礼(一切有关军事方面礼仪活动的总称,如亲征、遣将、受降、凯旋、大射等)、宾礼(邦国间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总称,如朝聘之礼、士相见礼等)、嘉礼(调和人际关系、沟通联络感情等礼仪的总称,如:登基册封之礼、饮食之礼、婚冠之礼、宾射之礼、飨燕之礼、脤膰之礼、贺庆之礼等)
《礼记·礼运》中说:礼,是古圣先王秉承天道而建立的,用来治理人情世事……礼,必定是建立在天道基础之上,它效法于地德,参验于鬼神,然后贯彻于丧礼、祭礼、射礼、乡饮酒礼、冠礼、婚礼、觐礼、聘礼等诸礼之中。圣人用礼来治理天下,天下便可以被归正。
《太公六韬》中说:礼,只是天道的外在装饰与点缀。
这里再次明确了礼与道的关系。打个比方来说:若道是人天生的完美长相,礼就好比是后天的化妆。如果人生得天生丽质,完美无瑕,那就是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根本不需要再涂脂抹粉的化妆,越化妆反而越丑陋、做作。
当人生得有缺憾,长相不够完美时,才需要化妆,而她也是以完美的形象为标准,通过外在人为的方式去摭掩、弥补自身长相的不足,使自己看起来更完美。
礼的核心不是表面繁琐的礼节与形式,而是其所展现的义,儒家的经典《礼记》就是阐述礼背后所隐含的义的,这是礼建立的根本。而义的根本则是道,义是对道的捍卫与遵循,所以礼所展现的核心是道。
儒家所讲的仁、义、忠、恕、诚、信、孝、廉、贞、节以及中庸等等君子之道,都是礼之义,是礼的核心与灵魂。
所以在大道施行的时期,根本不需要推行礼,礼成了多余的累缀。但对于已经背离了大道的人类社会来说,礼则是必须遵循的准则,它规范了人类外在的行为与状态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,否则人类社会将会沦为禽兽之邦。
道家治国是由内及外的,它抓住了根本,守住内在最核心的道的层面,使百姓都回归于道,在道中自然率性而为,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约束。
当天下都回归于道中时,将会产生由内而外的影响,一切外在的表现与形式都将不会脱离道的标准要求,天下将处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,一切都在这状态中和谐完美。
儒家以礼治国,是通过礼来规范约束百姓的外在行为与状态,由外而内的去影响、规范人类的道德行为,使从外在符合道的标准。二者在方向上有所不同。
《左传·庄公十八年》中说:“名位不同,礼亦异数。”
《礼记?乐记》中说:“乐统同,礼辨异”
这里说出了礼的另一个特点,就是礼是因人而别、因事而异的,是等级分明、尊卑有序的。
《礼记?曲礼上》说:“夫礼者,所以定亲疏,决嫌疑,别同异,明是非也。”
儒家在礼制之下推行仁义,讲仁爱,但儒家之爱在礼之下,是“等差之爱”。也就是说儒家的仁爱是分等级的,先爱自己最亲的人,然后再爱关系疏远的,如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,然后众生。
《中庸》中说:对亲近之人的爱,是根据亲疏关系分等差的;对贤能之士的尊重,是根据德才禄位分等级的,这些都是礼所生成的。
现代的民主社会讲究一切平等,这是有弊端的。礼是绝不能平等的,否则就乱了社会人伦的秩序,使社会大乱不治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前面孔子论述过大同与小康的异同。孔子非常向往大同社会,可能是他一生的梦想,但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奔大同社会去努力,而是只提倡小康?
这是因为时代人心不同了。好比一个天真可爱、纯真无邪的小孩子,光着屁股在外面到处跑,人们见了都觉得很自然,非常纯真可爱。但如果一个成年大人,光着屁股满大街跑,那肯定是放荡□□,伤风败俗。
因为小孩心里纯真干净,他根本没有男女观念,不知色心□□为何物,所以可以自然率性而为,人们会觉得和谐可爱。而一个□□满身的成年人,光着屁股大街上跑,则是□□之举,败坏道德。
同理,在大同时期,人心都归于道中,爱是没有等差的。那时的人,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,而是把天下人都当作亲人;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,而是把别人的子女也当作自己的子女,人人都是为公的,没有私心。
而在天下都偏离了大道后,天下就成了私家所有,人人都为私,都为自己的家庭,这时再以大道时期的要求来要求百姓,就太高了,天下可能没有两个人能做到,反而打乱了整体的社会秩序。
在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中都记载着一则“子贡拒金”的故事:
鲁国有一条法律,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,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,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。有一次,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,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。孔子知道后说:“子贡做错了,从今以后,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。”
子贡这种无私的行为,孔子为什么说他做错了呢?孔子说,“一个真正的圣人,他做事情的目的是改变社会风气、教化百姓,不仅仅是做有利于自己的行为。
现在鲁国富人少,穷人多,向国家领取补偿金,对你没有任何损失;但不领取补偿金,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沦为奴隶的同胞了。”
晶晶走到唐三身边,就在他身旁盘膝坐下,向他轻轻的点了点头。
唐三双眼微眯,身体缓缓飘浮而起,在天堂花的花心之上站起身来。他深吸口气,全身的气息随之鼓荡起来。体内的九大血脉经过刚才这段时间的交融,已经彻底处于平衡状态。自身开始飞速的升华。
额头上,黄金三叉戟的光纹重新浮现出来,在这一刻,唐三的气息开始蜕变。他的神识与黄金三叉戟的烙印相互融合,感应着黄金三叉戟的气息,双眸开始变得越发明亮起来。
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,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,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。唐三瞬间目光如电,向空中凝望。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顿时,”轰”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,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,直冲云霄。
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,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,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,所有的气运,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。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,摇身一晃,已经现出原形,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,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,九尾横空,遮天蔽日。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,稳定着位面。
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,否则的话,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。
祖庭,天狐圣山。
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,不仅如此,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出白色的光芒,但那白光却像是向内塌陷似的,朝着内部涌入。
一道金色光柱毫无预兆的冲天而起,瞬间冲向高空。
刚刚再次抵挡过一次雷劫的皇者们几乎是下意识的全都散开。而下一瞬,那金色光柱就已经冲入了劫云之中。
漆黑如墨的劫云瞬间被点亮,化为了暗金色的云朵,所有的紫色在这一刻竟是全部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,是一道道巨大的金色雷霆。那仿佛充斥着整个位面怒火。
网站即将关闭,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
为您提供大神木亦羊的开局成了一只羊[综神话]最快更新
第 198 章 何为小康免费阅读.https://www.sttgxcl.com